科学养羊10

身病状严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生出血。这些重病例多死亡。一般典型病程需3-4周,冬季较春季为长。如有并发肺炎(羔羊较多)、胃肠炎、败血症等时,病程可延长或早期死亡。

    2 发病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只能使绵羊感染,山羊痘只能使山羊感染,绵羊和山羊不能相互传染。最初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发展蔓延全群。山羊痘通常侵害个别羊群,病势及损失比绵羊痘轻些。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水泡液和痂块易与飞尘或饲料相混而吸入呼吸道。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人用具、毛、皮、饲料、垫草等,都可成为间接传染的媒介。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季节、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3 防治方法   ①平时做好羊的饲养管理,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清洁,抓好秋膘。冬春季节要适当补饲做好防寒过冬工作。

    ②在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内或股内皮下注射0.5毫升,山羊皮下注射2毫升。

    ③当发生羊痘时,立即将病羊隔离,羊圈及管理用具等进行消毒。对尚未发病羊群,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进行紧急注射。

    ④对于绵羊痘采用自身血液疗法能刺激淋巴、循环系统及器官,特别是网状内皮系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组织代谢,增强机体全身及局部的反应能力。

    ⑤对皮肤病变酌情进行对症治疗,如用 0.1%高锰酸钾洗后,涂碘甘油、紫药水。对细毛羊、羔羊,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每日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肉注射1-3次。用痊愈血清治疗,大羊为10-20毫升,小羊为5-10毫升,皮下注射,预防量减半。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

(二) 羊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稀屎痨,是牛、绵羊、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分布广泛。在青黄不接,草料供应不上、羊只体质不良时,发病率上升。转入青草期,病羊症状减轻,病情大见好转。

    1 发病特点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家畜。幼龄羊的易感性较大,大多在幼龄时感染,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到成年时才出现临床症状,特别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减弱,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和维生素,容易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2 症状   病羊腹泻反复发生,稀便呈卵黄色、黑褐色,带有腥臭味或恶臭味,并带有气泡。开始为间歇性腹泻,逐渐变为经常性而又顽固的腹泻,后期呈喷射状排出。有的母羊泌乳少,颜面及下颌部水肿,腹泻不止,最后消瘦骨立,衰竭而死。病程长短不一,病程4-5天,长的可达70多天,一般是15-20天。

    3 防治方法   对疫场(或疫群)可采用以提纯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为主要检疫手段,每年检疫4次,凡变态反应阳性而无临床症的羊,立即隔离,并定期消毒;无临床症状但粪便检菌阳性或补给阳性者均扑杀。非疫区(场)应加强卫生措施,引进种羊应隔离检疫,无病才能入群。在感染羊群,接种副结核灭活疫苗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使本病得到控制和逐步消灭。

(三) 羔羊大肠杆菌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

    1 发病特点  多发生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呈地方性流行,也有散发的。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地潮湿污秽等,易造成发病;主要在冬春舍饲期间发生;经消化道感染。

    2 症状   潜伏期1-2天,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型。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有的有神经症状,运步失调,磨牙,视力障碍,有的出现关节炎;多于病后4-12小时死亡。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关节肿大,内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体状,带气泡,有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小时死亡。

    3 防治方法   ①大肠杆菌对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具有敏感,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其他对症疗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内服,新生羔再加胃蛋白酶0.2-0.3;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加水灌服。

    ②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母羊的抓膘、保膘工作,保证新产羔羊健壮、抗病力强。同时应注意羊的保暖。对病羔要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要用3-5%来苏儿液消毒。

(四) 羊巴氏杆菌病

    羊的一种传染病,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

    1 发病特点   在绵羊中多发于幼龄羊和羔羊;山羊不易感染。病羊和健康带菌羊是传染源;病原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羊在受寒、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使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自体内源性传染。

    2 症状   最急性多见于哺乳羔羊,羔羊突然发病,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急性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常有出血。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全部变为血水。病期2-5天,严重腹泻后虚脱而死;慢性病程可达3周,病羊消瘦,不思饮食,流粘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腹泻。

    3 防治方法   对病羊和可疑病羊立即隔离治疗。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或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均肌肉注射,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五) 羊布氏杆菌病

    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1 发病特点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2 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3 防治方法   无治疗价值,发病后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六)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又称软肾病、类快疫。

    1 症状   病羊中等以上膘情,鼻腔流出黄色浓稠胶冻状鼻液,口腔流出带青草的唾液,僵尸一般,不臌气。

    2 发病特点   发病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通常为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经消化道而发生内源性感染。牧区以春夏之交抢青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间发病为多。农区则多见于收割抢茬季节或食入大量富含蛋白质饲料时。多呈散发流行。

    3 防治方法   春夏之际少抢青、抢茬、秋季避免吃过量结籽饲草;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地区。常发区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

(七) 羊黑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绵羊、山羊均可发生。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1 发病特点   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发生。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

    2 症状   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其相似,症程短促。病程长的病例1-2天。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放牧掉群,呼吸急促,体温41左右,昏睡俯卧而死。

    3. 防治方法   病程稍缓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一日2次。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一次50-80毫升,连续用1-2次。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发病时一般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4产科病

(一)流产

    流产是指母羊妊娠中断,或胎儿不足月就排出子宫而死亡。流产分小产、流产、早产。

    1 发病原因   ①传染性流产,多见于布氏杆菌病、弯杆菌病、毛滴虫病等。②非传染性,可见于子宫畸形、胎盘坏死、胎膜炎和羊水增多症等;内科病,如肺炎、肾炎、有毒植物中毒、食盐中毒、农药中毒。营养代谢障碍病,如无机盐缺乏、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剩,维生素A、维生素E不足等,饲料冰冻和发霉也可致病。外科病,如外伤、蜂窝织炎、败血症,以及运输拥挤等可致使流产。

    2 症状   突然发生流产者,产前一般无特征表现。发病缓慢者,表现精神不佳,食欲停止,腹痛起卧,努责咩叫,阴户流出羊水,待胎儿排后稍为安静。若在同一群中病因相同,则陆续出现流产,直至母羊流产完毕,方能稳定下来。外伤性致病结果,可使羊发生隐性流产,即胎儿不排出体外,自行溶解,形成胎骨残留子宫。

    3 防治方法   对于排出的不足胎儿或死亡胎儿,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仅对母羊进行护理。对有流产先兆的母羊,可用黄体酮注射液(含15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死胎滞留时,应采用引产或助产措施。胎儿死亡,子宫颈未开时,应先肌内注射雌激素,如已烯雌酚或苯甲酸雌二醇2-3毫克,使子宫颈开张,然后从产道拉出胎儿。母羊出现全身症状时,应对症治疗。

(二)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是指孕羊产后4-6小时,胎衣仍排不下来的疾病。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因孕羊缺乏运动,饲料中缺乏钙盐、维生素、饮饲失调,体质虚弱。此外,子宫炎、布氏杆菌等也可致病。有报道,羊缺硒也可致胎衣不下。

    2 症状   病羊常表现拱腰努责,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较差,喜卧地;体温升高;呼吸及脉搏增快。胎衣滞留不下,可发生腐败,从阴户中流出污红色腐败恶臭的恶露,其中杂有灰白色未腐败的胎衣碎片或脉管。当全部胎衣不下时,部分胎衣从阴户中垂露于后肢跗关节部。

    3 防治方法   ①病羊分娩后不超过24小时的,可应用垂体后叶素注射液、催产素注射液或麦角碱注射液0.8-1毫升,一次肌肉注谢。②应用药物方法已达48-72小时而不见效者,宜先保定好病羊,按常规准备及消毒后进行手术,术者一手握住阴门外的胎衣,稍向外牵拉;另一手沿胎衣表面伸入子宫轻轻剥离胎盘,最后宫内灌注抗生素或防腐消毒药液,如土霉素2,溶于100毫升生理盐水中,或注入0.2 %普鲁卡因溶液30-50毫升。③中药可用当归9、白术6、益母草9、桃仁克、红花6、川芎3、陈皮3,共研细末,开水调后灌服。当体温高时,宜用抗生素注射。